走锚有多危险?
从锚泊事故发生的统计概率来看,由走锚引起的事故占绝大多数。特别是大风浪天气影响时,走锚更是时常发生。船舶走锚容易导致船舶碰撞、触礁、搁浅等重大事故,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。
走锚有哪些原因?
走锚的原因较多,包括锚地底质不佳、出链长度不足、风流等外力影响等,而大风浪天气导致剧烈的偏荡是开敞水域船舶易走锚的主要原因。因为锚泊船偏荡时,风链角、风舷角增加,锚链张力成倍增加,锚链张力超过锚泊力,最终造成走锚。
判断走锚的六个常规方法
1、观察锚链判断法
锚位正常时,若风、流、浪作用很小,锚链一般会基本垂直于海面。若风、流、浪作用较大时,锚链方向应与风、流、浪共同作用方向反,且锚链和水面的夹角也有变化,时大时小,也就是说锚链吃力程度随时都不同,通常锚链会出现规律性的时紧时松。
走锚时,锚链的持续受力较大,不再有时紧时松的现象,锚链与水面的夹角变化小,且船体会有震动。
2、观测锚泊船艏方向判断法
锚位正常时,若风、流、浪作用很小,则艏左右偏荡角度很小。若风、流、浪作用较大时,则艏左右偏荡角度加大,且艏向的变化基本符合正、余弦函数规律。
走锚时,则艏的偏荡角度会很小甚至没有偏荡,且锚泊船会有持续的后退速度。
3、利用锚泊船船位判断法
锚位正常时,风、流、浪作用很小时,锚泊船船位变化很小甚至不变化。当风、流、浪作用较大时,锚泊船的船位变化有规律性,基本呈横八字型(“∞”型)。
走锚时,则此时船位变化规律基本呈(“∣”)直线型,或总的趋势朝风、流、浪合作用力方向变化,船位变化规律呈“S”型。
4、利用GPS提供的COG和SOG判断法
利用锚泊船GPS(全球定位系统)接收机提供的COG(对地航向)和SOG(对地航速)数据可以判断锚泊船是否走锚。
锚位正常时,当风、流、浪作用较小时,COG变化会很小,SOG同样会很小或者等于零,一般不会超过0、1kn。风流浪作用较大时,COG数据会不停地变化,而且一般没有规律,但SOG会随着船舶偏荡的剧烈程度不同,数值大小也不一致。
走锚时,则COG数据会基本稳定在一个小范围内,且SOG同样比较稳定。
5、测定岸上物标的方位和距离判断法
锚位正常时,船上测定岸上同一物标的方位和距离应变化很小,因为本船实际位置受风、流影响的变化小。当然要求物标与船的距离相对大一些,且不能使用艏艉方向上的物标,最好选用与船舶正横附近的物标,或者同时选用两物标。
走锚时,船上测得物标的方位会持续变大或持续变小,且船舶与物标的距离也会随之持续变大或变小。
6、设置常规警戒圆判断法
锚位正常时,船位应在以锚位为圆心,出链长度和船长的和为半径的圆型警戒圈内,如船位超出警戒圈则有可能走锚。通常这里的船位指船舶GPS接收机获得的位置,锚位是指抛锚这一时刻的GPS船位。
预防走锚的方法
1、选择合适的锚地
首先锚地要有足够的富余水深,如果富余水深不足,锚泊船在涨潮打横时船底过水断面会很小,船舶受到的流压短时间内会成倍的增加,从而引起船受力急剧增大。海底的底质是锚能否有足够抓力的重要因素,抓力最好的是粘土,其次是泥沙,然后沙底较差,沙砾、贝壳等最差不适合船舶长时间锚泊。海底底质不好时,船舶最容易走锚。另外,海底的地形也会影响锚的抓力,比如比较陡峭的地形,或者凹凸不平的地形,对锚的抓力都会产生不利的的影响。
2、正确的抛锚方法和适当的出链长度
操作不当也会增加船舶走锚的概率,如抛锚时后退速度不够、下锚时松链太快、出链过短或者锚链发生堆积等原因,都可能会使锚不能牢牢地抓底,一旦遇有强风和急流,就很容易会发生走锚现象。
另外,尽量在其它抛锚船的下风或者它船的后方抛锚,因为要是在它船上风或者前面,一旦操作不当,容易形成紧迫局面。如果不得已只能在它船上风和它船的前面抛锚,一定要留有足够的安全余地,以策安全。
大风浪来临前,可适当增加锚链长度,也可选择抛双锚或抛止荡锚,增加船舶吃水,减少吃水差或增加船舶首倾,备车待航,适当使用侧推器。
3、加强锚泊值班
船舶平时应做好船上设备的保养,使其处于良好使用的状态。在抛锚后,应对当时的气象水文状况进行分析,对可能引起走锚的因素进行评估,及时采取预防船舶走锚的措施,同时加强锚泊值班,熟练掌握判断走锚的六种常规方法,以便在船舶(包括本船和他船)发生走锚的初期及早发现。